生粉是指用于勾芡的烹饪材料,而淀粉不仅指烹饪用的材料,还泛指葡萄糖分子聚合而成的物质;还有生粉是玉米淀粉、土豆淀粉,而淀粉则含有菱角淀粉、绿豆淀粉、小麦淀粉、甘薯淀粉等多种淀粉;然后就是淀粉用途比生粉用途广,生粉适合用来勾芡,而淀粉可以用来制作蛋糕、点心、凉糕、勾芡等。
日期:2020-03-21 来源:周六天气网
1月5日,进入二十四节气中的小寒节气。“小寒大寒,冻成冰团”,这两个节气是一年当中最冷的时候。然而,由于全球变暖,二十四节气可能将越来越“名不符实”。研究显示,近几十年来,“大寒小寒”趋于消失,冬季越来越短,夏季越来越长。
1月5日,进入小寒节气。(图片来源:网络)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我国黄河流域。古人通过观察、记录等,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有15天,为一个“节气”。冬至是最早被制定出的一个节气,之后又陆续确定了其他二十三个节气。人们将其编成了一首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流传至今。二十四节气反应了黄河流域的季节转化、气候趋势、物候特征等,后来逐渐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
大寒不寒 大暑更热
近些年,全球变暖趋势明显,对二十四节气反应的气候特征又带来哪些影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钱诚等人研究发现,在全球变暖大背景下,每个节气的增温幅度都十分显著,季节循环整体抬升,立夏越来越早,立冬越来越晚。同时,满足某个节气气温标准的天数增减也呈两级分化趋势。
钱诚和其他研究人员基于全国549个气象站的气温记录,经过降噪处理,以1961年到1990年的30年平均值确定了每个节气日的阈值温度。所谓阈值温度,简单来说,就是30年间每个节气日的全国平均气温。从气温记录来看,最冷的节气是大寒,阈值温度为-3.51℃;最热的节气是大暑,阈值温度为23.59℃。
近几十年来,满足大寒阈值气温的天数呈减少趋势。(制图:任成英)
1月5日起,进入小寒节气。小寒节气的阈值温度为-3.50℃,即全国平均气温达-3.50℃及以下就符合小寒节气的气候特征。通过对1961至2008年气温记录的研究显示,符合小寒、大寒气候特征的天数越来越少。统计显示,在上世纪60年代,最多的一年有51天符合大寒气候特征。1987年后,天数减少趋势更加明显。2006-2007年冬季是一个暖冬,当年冬天没有一天气温达到大寒阈值。1998至2007年10年间平均的大寒天数为14.0天/年,而20世纪60年代为32.4天/年,减少了56.8%。
大寒不寒,与之相反的则是大暑更热。分析显示,1997年以后,气温季节循环中最热的时段(22℃以上)明显抬升。1997年到2008年,符合大暑气候特征的天数为年均36.1天,而在上世纪60年代则为年均20天,增加了81.4%。
夏天变长 冬天变短
不同时段的全国平均气温季节循环比较。1998-2007年比上世纪60年代气温明显抬升。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整个季节循环也趋于整体抬升,季节性升温阶段的气候节气显著提前,而降温阶段的节气显著推迟。立春之后,从雨水至夏至,满足每个节气阈值气温的日期比之前提前了6-14天。其中,雨水节气是提前最早的节气,提前了14.6天(47年平均)。立秋之后,从处暑至大雪节气,满足各个节气阈值温度的日期则是明显推后。其中,大雪节气推后最为明显,迟了6.5天。
同时,若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为四季的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春季、夏季来得早,秋季、冬季来得晚,致使夏季变长、冬季变短。
节气提前 春季花开更早
每年3月中下旬,安徽歙县桃花盛放。
“轻雷隐隐初惊蛰,仓庚鸣啼桃始华”,节气不仅反映了季节转化,同时也体现了物候特征。随着气候变暖,许多地区的物候特征也出现了明显变化。研究显示,20世界80年代后期以后,我国春季平均温度上升0.5℃,春季物候期平均提前2天;春季温度上升1℃,物候期则平均提前3.5天。1950-2000年,北京春季气温有上升趋势,树木物候相应地表现也有提前趋势。春季气温每升高1℃,山桃始花期提前4.4天,杏始花期提前3.1天。
全球变暖的趋势仍在持续,二十四节气在农业活动中依然发挥作用,各地应因地制宜,适应气候变化,提前安排相应的农事活动。就惊蛰来说,惊蛰是指导农业活动的重要节气,自古就被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到了惊蛰,中原大部地区进入春耕大忙季节;华北冬小麦开始返青生长,但土壤仍冻融交替,需及时耙地来减少水分蒸发。“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在气候惊蛰趋于提前的大背景下,各地应当因地制宜,适应气候变化调整农事活动。在仅考虑气温变化时,华北冬小麦区应较常年经验提前(近年相对于60年代早期)提前12~16天耙地;江南小麦区应较常年经验提前提前8~16天左右追肥。
尽管现在二十四节气对农业活动的指导作用日趋减弱,但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仍在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就在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气申遗成功,也是世界对中国这一古老知识体系的认可。寒来暑往、四季轮回,二十四节气所体现出来的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仍将流传。
(文中观点和部分内容来自论文《1960~2008年中国二十四节气气候变化》)
【上海】今明天晴好气温低 周四起小雨报到
【安徽】中东部气温开始回升 南方雨雪渐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