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气常识 > 2019入伏从什么时候开始 2019年几月几号入伏

2019入伏从什么时候开始 2019年几月几号入伏

日期:2019-08-30 来源:周六天气网

  导语:2019入伏从什么时候开始?每年入伏时间并不是固定的,一般在7月中旬左右,至于具体什么时候,要看当年的夏至时间了,夏至之后,第三个庚日即为入伏时间。下面我们通过相关算法,看看2019年几月几号入伏吧。

  2019入伏从什么时候开始 2019年几月几号入伏

2019入伏从什么时候开始 2019年几月几号入伏

2019入伏

  2019年入伏时间:2019年7月12日

  三伏具体时间:

  2019初伏时间:7月12日-7月21日,共10天;

  2019中伏时间:7月22日-8月10日,共20天;

  2019末伏时间:8月11日-8月20日,共10天。

  我国除了二十四节气之外,还有“三伏、数九、入伏、出伏”等杂性节气,用来表示天气变化的情况,他们同二十四节气一样,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

  按夏历(农历)的规定,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即前面的第一个字是“庚”的日子)未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综合起来称之为“三伏”。由于末伏在立秋之后,所以,我国不少地方有“秋后一伏”的说法。

  从初伏到中伏,时间固定是10天为一伏,从中伏到末伏择优的年份有时是10天,有的是20天,上下相差20天。

  三伏期间,太阳辐射到地面上的热量要比由地面向天空中散发的多,而且,大气温度持续上升,所以,此时是全年中最热的阶段。通常在我市范围内,伏天的最高气温,绝大多数地区要达到36℃—38℃以上,有时还会更高一些。数伏天气与农业生产紧密相关,所以,农民朋友十分重视这个阶段的农事活动,农谚有:“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有雨种荞麦”和“热在中伏、伏伏有雨”、“三伏不热、无辜不结”以及“头伏棉花打顶、二伏打杈”的等等说法,其实这些提法,都是农民群众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它让人们注意掌握季节时令变化,从而做到适时耕作收获,以利于农业增收农民增收的需要。

  古人怎么过三伏天?

2019入伏从什么时候开始 2019年几月几号入伏

三伏天

  “心静自然凉”——调整心态

  先秦时,人们便总结出了一套办法,《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是这样说的:“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显然,这里的“使志勿怒”是其核心:夏天要保持愉快的心情,不要动辄生气发怒。“内经”这句话,也是后人过夏天的一大行为准则,通俗说来,就是“心静自然凉”。

  元代养生家丘处机在《摄生消息论》中称,夏季“更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说白了就是通过调整心态,修身养性,做到心静自然凉。

  “大树底下好乘凉”——蔽日遮阳

  “心静自然凉”说着容易做起来难,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便直言做不到。他在被贬到湖南永州时,夏夜酷热难忍,无法入眠,半夜索性起来登楼纳凉,曾写下《夏夜苦热登西楼》诗:“谅非姑射子,静胜安能希。”意思是,想要我以心静战胜炎热,实在毫无希望。

  为了适应炎热,古代民间首先提出了“纳凉”概念。“纳凉”,又叫“乘凉”。如何纳凉?不同时代有不同选择,但蔽日遮阳,避免阳光直接照射,以降低体表温度是最普遍的方法。

  如唐代,人们喜欢搭凉棚以避暑。尽管凉棚并不是唐代的发明,早已有之,但长安人在用凉棚避暑上更有创意。明高濂《四时幽赏录》记载了不少古人的“夏时逸事”,“避暑凉棚”说的就是当时京城人的纳凉现象:“长安人每至暑月,以锦结为凉棚,设坐具为避暑会。”

  “避暑会”,有点像现代的户外“纳凉晚会”,到宋代依然很流行。

  据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是月巷陌杂卖”条,北宋“都人最重三伏,盖六月中别无时节,往往风亭水榭,峻宇高楼,雪槛冰盘,浮瓜沉李,流杯曲沼,苞鲊新荷,远迩笙歌,通夕而罢。”但“避暑会”应该是古代“有钱人”的纳凉方式,民间则大多是在树下搭个简单的凉棚,或到洞穴等阴凉、低温处避暑。俗话所说的“大树底下好乘凉”,正是古人避暑的经验总结。

  “大暑赏荷”——亲水避暑

  据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四“六月”条,时临安(今杭州)人,有六月初六到西湖边集体纳凉的风俗:“是日湖中画舫,俱舣堤边,纳凉避暑。”

  古人水边纳凉还往往与赏荷结合起来,而“大暑赏荷”更是古人过三伏天的习惯,正如宋代诗人苏东坡《夜泛西湖》中所描述:“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到明代,大暑赏荷之风则以苏州为盛,盖过了杭州。苏州人把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当成荷花的生日,这一天坐船赏荷最为壮观。据《清嘉录》“荷花荡”条记载,荷花生日那天,“画船萧鼓,竟于葑门外荷花荡,观荷纳凉。”

  古人亲水的方式还有很多,如“浸伏”也是一种纳凉风俗:三伏天要到江河里洗冷水浴,祛除暑气热毒,以少生疮疖和热病。东晋炼丹家葛洪的“浸伏”最出名,《四时幽赏录》“入水避暑”条就记载了他的故事:“葛仙翁每大醉,夏炎热,入深水底,八日乃出,以能伏气故耳。


当前天气生活 养生健康 地方特产 地方文化 美食天下 天气旅游 天气资讯 天气常识

热门景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