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粉是指用于勾芡的烹饪材料,而淀粉不仅指烹饪用的材料,还泛指葡萄糖分子聚合而成的物质;还有生粉是玉米淀粉、土豆淀粉,而淀粉则含有菱角淀粉、绿豆淀粉、小麦淀粉、甘薯淀粉等多种淀粉;然后就是淀粉用途比生粉用途广,生粉适合用来勾芡,而淀粉可以用来制作蛋糕、点心、凉糕、勾芡等。
日期:2021-04-09 来源:周六天气网
导语:近来,我国一些地方开始飞絮了,对于不易过敏的人来说,这并没有什么影响,但对于容易过敏的人来说,这影响就比较大了,如果不注意防护,就容易导致过敏。那么,柳絮过敏症状有哪些呢?到底柳絮过敏是怎么样的?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
柳絮过敏症状有哪些 柳絮过敏是怎么样的
柳絮过敏
柳絮被吸入鼻腔后,会引起强烈的刺激、流涕、咳嗽和哮喘等反应,皮肤上也会出现过敏性反应,如皮肤瘙痒、眼结膜发红等,严重的还会影响睡眠。
病理分析:
人体内有两类细胞即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它们广泛分布于鼻粘膜 ,肠胃粘膜以及皮肤下层结缔组织中的微血管周围和内脏器官的包膜中。这两类细胞中含有组胺、白三烯、5-羟色胺、激汰等过敏介质。在化学物质、空气污染、阳光辐射等环境因子刺激下机体内会产生大量自由基,自由基氧化后未能及时清除,将会破坏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的细胞膜,使细胞膜变性导致细胞不稳定。当不稳定细胞遇到过敏原后,抗原和抗体发生特异反应,导致细胞膜脱离,释放出过敏介质。过敏介质可引起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粘液分泌及组织损伤、从而引发过敏反应的发生。在过敏反应的发生过程中,过敏介质起着直接的作用,过敏原是过敏病症发生的外因,而机体免疫能力低下,大量自由基对肥大细胞和嗜碱细胞的氧化破坏是过敏发生的内因。此外,根据中医理论和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过敏主要是风、湿、热、邪蕴于血液和肌肤所致,或因血热又感外风而发病。即与人体中的血液中含有一定的毒素有相当关系。
柳絮中含有的油质和多糖物质被人吸入后,会被鼻腔的分泌物消化,随后释放出十多种抗体。如果这种抗体和入侵的花粉相遇,并大量积蓄,就会引起皮肤过敏。
据专家研究表明,其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饮食中摄入了大量的鸡蛋、肉制品等高蛋白、高热量饮食,结果导致体内产生抗体的能力亢进,因而遇到花粉等抗原时,就更容易发生变态反应。另一方面是因为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及食品添加剂的大量应用,导致人体接触更多的抗原物质,促使人类发生变态反应性疾病。
如何预防柳絮过敏?
柳絮过敏预防
1、每天清洗鼻腔
过敏性鼻炎者,或对花粉、柳絮敏感的人,每天清洗鼻腔2-3次。药店、医院可以买到清洗鼻腔的专门洗鼻器。或在小吸壶里装上生理盐水,通过鼻子吸入,可彻底清除鼻腔内的花粉成分。
2、户外锻炼选对时间
要做户外活动及各种运动项目时,尽可能选在柳絮系数最低的时候,像是清晨、深夜,或是一场阵雨之后。
3、“武装”好再出门
易过敏的人在春季应少到公园等花粉、柳絮较多的地方。戴上口罩还有眼镜!
4、进门前要“安检”
进门前一定要把身上的柳絮清理干净,如果清理不干净,进门后,一定要把有柳絮的衣服清洗,不要让柳絮肆意的在你的卧室里流窜。当柳絮粘到皮肤后,记得及时清除,最好用温水洗脸,以免柳絮那看不见的细丝残留。
5、易感人群多补充维生素
平时多吃水果,三餐适当补充维生素C和维生素E,如小白菜、西红柿、胡萝卜等。在烹饪时,可以多放点生姜,能帮助减轻因过敏导致的身体炎症。
过敏饮食须知
柳絮过敏的饮食注意事项:
1、刺激食物,加重柳絮过敏
一般来说,辛辣的食物会使血管扩张,皮肤发红,加重柳絮过敏,柳絮过敏者要避免食用。另外也要远离一些引起过敏的刺激性食物,比如羊肉、甜食、酒等食物。除此之外,专家还建议要慎食野菜。因为吃野菜会引起对紫外线的敏感,使皮肤红肿,加重柳絮过敏症状。
2、高蛋白质饮食,加重柳絮过敏
专家研究表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摄入了更多的鸡蛋、肉制品等高蛋白、高热量饮食,结果导致体内产生抗体的能力亢进,因而遇到柳絮等抗原时,就更容易发生变态反应。因此,柳絮过敏者应尽量少吃高蛋白质、高热量的饮食,少食用精加工食物。
3、食物生吃,易过敏
饮食习惯的不同也会导致过敏发生的不同,如有些日本人喜食生花生,其中不少人出现了口腔过敏反应。而喜欢油炸花生作为佐餐的中国人则较少发生过敏,有日本学者认为,之所以会发生花生过敏,可能是因为生吃花生的习惯。如果加热后再吃,食物中的过敏原会随之发生改变,可能也就不会过敏了。
相关推荐:
北京柳絮一般飘到什么时候 每年北京柳絮飘落的起止时间
2021全国柳絮什么时候开始飘最厉害 2021各地柳絮出现时间表一览
2021北京柳絮什么时候开始飘 北京飞絮出现时间一览表
2021柳絮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 今年全国飞絮起止时间表
柳絮满天飞时如何防护 春天如何预防飞絮过敏
柳絮是柳树的种子还是柳树的花 柳絮是柳树的什么
【上海】今明天晴好气温低 周四起小雨报到
【安徽】中东部气温开始回升 南方雨雪渐减弱